“鮮檳榔、鹽檳榔皆出海南?!薄吧滩拜涁?,泉廣稅務收數萬緡,惟海南最多?!薄未w汝適《諸蕃志》
“瓊人以檳榔為命,歲過閩廣者不知其幾千百萬也?!薄未跸笾遁浀丶o勝》
“檳榔生海南黎峒,……海商販之,瓊管收其征,歲居什之五,廣州稅務收檳榔稅數萬緡,惟是,則諸處所收與人之所取,不可勝計矣?!薄未苋シ恰稁X外代答》
“歲售于東西兩粵者十之三,于交趾、扶南十之七?!?——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
誰先爬上誰先嘗
誰先爬上我替誰先裝
少年郎采檳榔
小妹妹提籃抬頭望
……
《采檳榔》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從1940年代起傳唱不息至今,尤其是一代歌后鄧麗君的甜美演繹,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南國畫景。
走進海南省三亞市鳳凰鎮檳榔村,畫境赫然出現在眼前。蜿蜒流淌的檳榔河兩岸,一叢叢秀麗挺拔的檳榔樹夾岸而植,似扇如蓋的翠綠羽葉掩映著粉墻黛瓦,人影綽然,雞犬相聞,好一派天涯鄉村美景。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民族學院)教授、海南經濟史專家陳光良說,像這樣以檳榔命名的地名并非唯一,而是在中國南方普遍存在,例如云南有檳榔江,廣東和臺灣等地有檳榔村,廈門市有檳榔路,甚至還有一所檳榔中學。海南還有不少地方現在或歷史上以檳榔為名。一種農產品被如此多的用做地名,這從一個側面微妙反映出檳榔在歷史上或者至少某一時期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經濟角色。
海南古代經濟的特色在什么地方,哪樣產品對全國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标惞饬嫉贸龅慕Y論就是檳榔,“檳榔就是古代海南的拳頭產品,它曾經大量供應南方大港和城市,海南賦稅有三分之一出自檳榔貿易所得?!?/p>
檳榔貿易連港埠
“諸處所收與人之所取不可勝計矣”
藹藹檳榔村,悠悠檳榔河。沿檳榔河順流東南,不遠就匯入三亞河,直通三亞港,古代又稱臨川港。若是過得河來,沿著村外的小路向西,走過數十里路就可到達崖州古城和崖州港。
不難想見,在過往的歲月里,村里的一擔擔檳榔或是舟楫而下臨川,或是車馬走卒至崖州,再由古港里林立的帆檣運往閩、廣、浙諸省,以至于南洋各地。古代的三亞一帶,還有藤橋港、榆林港等亦是檳榔輸出的要津。
放眼瓊州,更有譚門、清瀾、???、白馬井、八所等自古繁華的港口,也曾在某個時期聚集了一船船的檳榔。正是這些把海南和世界聯結起來的古港承擔了海南檳榔經濟的樞紐。
這種繁盛,陳光良在他的專著《海南經濟史研究》中專辟了“檳榔經濟”一章予以詳細的考證與描述。
宋代趙汝適《諸蕃志》說,“鮮檳榔、鹽檳榔皆出海南?!薄吧滩拜涁?,泉廣稅務收數萬緡,惟海南最多”,“惟檳榔、吉貝獨盛,泉商興販,大率仰此”。又說:“泉船以酒、米、面粉、紗、漆器、瓷器為貨,歲杪或正月發舟,五六月回船;若載鮮檳榔攙先,則四月至?!币簿褪钦f泉州商船如裝運鮮檳榔就要提前回航,可知檳榔貿易已經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尤其泉州乃是當時世界級的大港,檳榔經濟在泉州港的稅收中已有相當份額,足見檳榔經濟對主要輸入地兩廣、福建的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是宋代的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寫道:“瓊人以檳榔為命,歲過閩廣者不知其幾千百萬也?!?/p>
“海運是當時檳榔銷往島外的唯一途徑?!标惞饬颊f,宋代以后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日趨成熟,北海、海安、雷州、赤坎、江門、廣州、潮州、泉州等港埠,都先后成為海南檳榔主要集散地。
在主要集散地之一的雷州港,甚至出現了專營海南檳榔批發的行會“榔行”,檳榔商號云集該港的南亭街。榔行商人生意興隆、財力雄厚,僅乾隆年間便三次(乾隆八年、二十四年、二十九年)捐資修建港內天后宮,共計紋銀1500余兩。
檳榔貿易的繁盛,一直延續到清代。清人吳者仁還在《檳榔賦》中生動地描寫了海南檳榔經包裝過海之后,從水陸兩路分銷嶺南各地的情形。
“為了‘歲過閩廣不知其幾千百萬’之檳榔的采購、加工、儲運和分銷,不知有多少行腳商、經紀人和海商車夫,常年奔波于瓊島各縣,長途販運于粵海閩地,同時又需要多少船舶車馬來從事營運?!标惞饬几锌f:“一種商品通過它的需求效應,刺激生產者擴大生產,吸引眾多商販投資營運,既能在市場獲利,又成為當地財政稅賦的重要來源,而且其市場生命周期維持上千年之久,這在海南經濟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p>
檳榔之利盡瓊州
“瓊管收其征,歲居什之五”
裊裊炊煙、滿載檳榔的卡車和整條街的檳榔加工廠,瓊海市中原鎮溫泉村是又一個以加工聞名的“檳榔村”。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瓊海的這個“檳榔村”看到,青青的檳榔果在這里經過煮熟、熏烤等初步加工,變成外皮黑亮的干果,分級打包后全部發往湖南。海南日報記者在該村見到一戶檳榔加工商,兩夫婦單單將青果烤成干果一項,旺季時收入便達三至四萬元。繁忙有序的加工過程依稀能看見古代海南檳榔經濟興盛的影子。
“其實古代海南的檳榔產業更加成熟、產業鏈更長?!标惞饬颊f,古代海南檳榔營銷環環相扣、周轉順暢、配合密切,又在采摘、制作等環節形成了一套精細的農產品加工技術以適應消費者的不同口味及藥用特性,都值得后世借鑒。
今天,國內只有湖南、臺灣、海南3地仍有較為普遍的食用檳榔習慣。其中,臺灣的檳榔之風最盛,檳榔是農產品中產值排名第二的“綠色黃金”,兼具種植和加工能力;湖南的檳榔食用習慣不同于瓊臺兩地,乃是用香料腌漬的干檳榔,需要較為精細的加工,但湖南不宜種植,相當部分原料從海南購買;海南慣吃鮮檳榔,但多數原料銷往湖南,島內多做初級加工,檳榔產業在海南的經濟中已經只占據很小的比例。
但在海南檳榔經濟繁盛的歲月,檳榔產業是海南經濟的重要支柱,一些州縣幾乎依靠檳榔生產來維持地方財稅收入。早在宋代,檳榔經濟一俟發展起來就在海南經濟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勝》瓊州一節中寫道:“非檳榔之利,不能此一州也”。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記述:“檳榔生海南黎峒,……海商販之,瓊管收其征,歲居什之五,廣州稅務收檳榔稅數萬緡(古代計量單位,一緡為銅錢一萬文),惟是,則諸處所收與人之所取,不可勝計矣?!敝翙壚平洕呀洺墒斓那宕?,陵水、會同、樂會等縣志里多有“檳榔,熟而價高,少為差糧之助”,“役重,借檳榔輸差”,“栽檳榔賴以供糧稅”等記載。
清代萬棵檳榔園
生產經營初具資本主義萌芽
陳光良介紹,明清海南州縣賦稅多是將檳榔和椰子合計為“榔椰稅”。據清代道光《瓊州府志》列舉的全島各州縣稅收情況統計,“榔椰稅”占全島稅收的37%,是最多的;而萬州“榔椰稅”在全島各州縣中,又獨占26%,是最高的;其次是會同、定安、樂會、文昌、瓊山、陵水、崖州、澄邁、儋縣、臨高、昌化。這個統計數據,從基本面反映了清代海南檳榔種植生產的情況。
明清時期,由于受到市場刺激,海南檳榔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甚至發生與糧爭地的情況。一些農民放棄糧食生產,專業經營檳榔園。陳光良表示,元明時代海南就有了“千棵檳榔園”,清代更出現了“萬棵檳榔園”,園主從管理到收獲都雇傭農工,依靠長期經營賺取投資利潤,其生產方式已經初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
因檳榔而大量涌入海南的商人在海南形成檳榔批發市場和商人會館。清代??诘母咧輹^和崖州的五邑會館即分別由高州和五邑的檳榔商人捐資修建,便于其寓居貿易,維護商業渠道??芍敃r檳榔產業已形成穩定的經營流通渠道。
海南檳榔甚至還有相當出口。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提到:海南檳榔“歲售于東西兩粵者十之三,于交趾、扶南十之七?!比绻@個數據屬實,則說明海南檳榔轉而銷往交趾(越南)、扶南(柬埔寨)。這也是海南檳榔業面對盛極而衰的形勢尋找新市場的努力。